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在“无界”材料中寻找风景与情感

经过两年筹备,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今天正式开幕,本届主题为“无界之归”。展览吸引了全球六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参展,作品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其中主展厅为浙江美术馆。
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时间步入展厅,探寻丰富“无界”的材料和“纠缠”在纤维里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感。
布料会绚烂地死亡,毛线帽能参与“社会介入”,皮肤具备声纳功能……这些奇思妙想是“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带来的“纤维风暴”与艺术实践。当入冬后最猛烈的寒潮卷过大半个中国,这场纠缠起毛线、布料和各种纤维的三年展,或多或少能将观众织入一丝温暖里。

展览现场
11月26日上午,酝酿了两年的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由施慧担任艺术总监,冯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金泽韻担任联合策展人。
纤维艺术最新生态
这届三年展主题“无界之归”,指的是在纤维艺术形而上的、不受边界限制的跨媒介创作,意味着纤维艺术在全球化语境的相互交织的依存中,抽离于难以确定的现实世界的过度纠缠,穿越于不知边界的、持续实验的一种归旨。来自全球六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组成本届展览。
主策展人冯博一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展览首先将呈现纤维艺术创作近三年的新进展与生态;其次,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媒介和材料,纤维艺术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表现如何,以及艺术家探索材料的试验到了什么阶段,也将由展览呈现;再次,艺术与新媒体日趋融合,这也推动纤维艺术向未来性和前瞻性发展,展览也带来了数字纤维和数码编织等形式。

展览现场,哈沙《关于各国旗帜》
为了充分展现纤维艺术的生态,这届三年展分为三个展区、七个单元,包含浙江美术馆的主题展“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物超所值”,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
“无界”的材料
三年展既希望能够反映出全球范围内纤维艺术创作的新动向,又可以把纤维材料、语言上的新变化引入到“纤维艺术”展示和讨论的视野中,所以,那些日常会被认为属于科学研究、材料实验、设计产品等领域的“成果”作为“艺术作品”在展览现场将交织在一起,互为补益、互相激发。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见到一组“正在死亡”的作品,无论它们的名字是《电子艺术100年》《条码员》或者别的,都是连接着电线和电子器件的手工编织物。随着电流通过铜丝和热变色油墨进入编织物,起初黑色的布料会缓慢变色,变作五彩斑斓的同时,也宣告这件织物的“死亡”,观众每次观看作品,不啻为一场告别。

玛吉·奥思《电子艺术100年》棉、人造丝、导电纱、热变色颜料和丙烯颜料、银墨、定制电子器件和软件
与这组作品形成反差的,是从事纤维艺术教学的美国艺术家马克·纽波特关于“蝙蝠侠”“超胆侠”“蜘蛛侠”的一组诙谐之作。他用手工针织的方式,制作了一组超级英雄的毛线制服,灵感则来源于母亲织造的毛衣,艺术家钻进等身的制服里,又运用表演、版画、摄影各种形式,将他的“童年经历,成年人对保护主义、阳刚之气和英雄气概的理解联系起来。”观看这组作品,能让人退回慈母一针一线的密密缝中,撷取充足的温暖与保护,随后返回成人世界,继续扮演“超级英雄”。

马克·纽波特的超胆侠、爱国者、双枪小子、Y形人、毛衣人

马克·纽波特的作品
三年展强调的“科学研究、材料实验”充分展现在徐维静的作品里,甚至连策展人都不容易解释。《声皮》模拟了人造皮肤,并从动物界获取“声纳系统”的概念,未来,当人们能穿上这层《声皮》,就可以大大拓展感官世界的体验。类似的,还有一件《电皮》作品,是关于皮肤与感应电磁场的试验。

徐维静《电皮》可穿戴 塑料、电元件、布料
“纠缠”的风景
阿根廷艺术家米格尔·罗斯柴尔德,以一件浪漫而忧郁的装置作品《挽歌》,同时向文学家博尔赫斯与版画家丢勒致敬;英国艺术家西蒙·凯勒利,把画布直接覆盖在考古挖掘现场的山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画布,被他刺穿,由此产生的效果,是否会激起观众关于“英国风景画传统”的共鸣?

西蒙·凯勒利《国家登记》帆布、涂料、细线、木材、铝轨、钢支架,澎湃新闻记者图
假如西蒙·凯勒利的英国风景画有些难以理解,那秘鲁艺术家卡罗莱纳·埃斯特拉达的《原始档案》,则清清楚楚还原了5200米高原上的“彩虹山”,这处风景距离印加帝国都城库斯科市100公里,是旅行者钟爱的景点之一,秘鲁则从来不缺羊驼毛、骆马毛这些创作材料。

卡罗莱纳·埃斯特拉达,《原始档案》,澎湃新闻记者图
在三年展中,有一组特别的“工作坊”展示环节,观众可以通过作品《大家同我一起干》,加入制作橡胶的“血汗工厂”。不过相比起来,胡尹萍的《小芳》更能调动观众,不仅因为这组作品关乎她的家乡记忆——在四川老家,胡尹萍的母亲和小镇妇女一起编织粗糙的毛线帽子——还因为,“小芳”项目的发生,使得这些小镇妇女的创造力被看见,并且产生了经济回报。这次展览,“小芳”项目将邀请观众一起编织一顶巨大的大帽子,销售收入也计划分配给每位参与者。

巴特·赫斯 ,《大家同我一起干》 网眼织物、胶水、乳胶 ,澎湃新闻记者图

胡尹萍《小芳》项目,澎湃新闻记者图
“纠缠”,是主策展人冯博一形容筹备展览的感受。不仅因为策展工作千头万绪,也是纤维材质天然属性决定的。这一点,除了《小芳》,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手牵手》,更将“纠缠”一词推向极致。25日下午布展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在展厅看到,艺术家与工作团队不断在空间中缠绕着红色线绳,勾勒出一座大红色隧道和洞穴。在古老日本的神话中,新生儿的手上会被神灵绑上红线,红线与其他人的线交织在一起,人与人就产生了羁绊。这份羁绊来到中国杭州,就成了对《白蛇传》的当代演绎,艺术家盐田邀请杭州市民在大红纸张上写下自己与爱人的故事,将这些或幸福或感伤的红纸片投入“纠缠万缕”的红线里,一同编织。观众步入这个空间,就是走进了人和人最深的连结里。户外寒风凛冽,红色展厅温暖如春。

盐田千春《手牵手》艺术家正在编织作品,澎湃新闻记者图
总体上看,这次三年展展览作品的媒介材料十分丰富,涵盖装置艺术、声音艺术、光艺术、计算机艺术等类型,以及以现场参与、交互为特征的作品。所针对的话题,则包括全球在地化问题、女性问题、生态危机、消费社会、流行文化以及特定社会人群的社会学介入等,这些丰富性是与受邀参展的艺术家来源的多样性分不开的,也反映出纤维艺术对当今世界文明状况的敏感。参展艺术家名单是策展团队经过深入调研,考量艺术家个体价值、作品价值、可操作性和展览有效性后所做出的结果,希望展览在创作方法、艺术价值、现场转换等不同层面上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应有的反馈。

尹秀珍《公社》
开幕当天及次日,还将在浙江美术馆报告厅召开“线场——纤维艺术的多向链接”学术研讨会。线是纤维最为常见的物化或表达形式,但与“线性”的单向度不同,这次研讨会着眼于对纤维在“非线性”领域扩张力量的挖掘,以及它与这些领域之间在交互中所带来的触及面的扩展。现场15位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将就“策展:一种纤维的经验”、 “纤维:作为一种艺术的方法”、“界外:纤维思维的知识来源”三个主题进行主题发言,其所涉及的问题亦将被引入圆桌会议,与到场的各界人士共同讨论“纤维艺术的契机与危机”。
本届三年展,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2月9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展至2019年12月22日;而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展期如展览名称所示仅为“七天”,2019年12月2日为最后一天。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