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草席编织技艺濒临失传 曾经的“草席村”如今仅剩一户在坚守

日前,相关部门组织台山籍江门市人大代表到四九镇调研,对传统手艺传承进行深入了解。上世纪60年代,该镇五四村委会茶基村曾是一条著名的“草席村”,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草席。半个世纪后,受到机械化生产冲击,手工编织草席在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技艺也濒临失传。代表们认为,传统工艺是祖辈们留下来的珍贵文化,如何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提升文化内涵,做好旅游开发文章,促进四九镇经济社会进一步快速发展,是当前该镇乃至台山市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加大对传统工艺的扶持力度,引导手工艺者大胆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日,记者来到茶基村,见识了手工编织草席的场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送草、打压、锁边……“刷”一声,一根细长的席草紧紧地栓进了席面,年过六旬的村民马锐源几乎不用伸腰,转身又是一个重复动作。编织草席是茶基村人祖祖辈辈传承的传统手工技艺,当地盛产草席的原材料——灯芯草,这里曾有家家户户编织草席的繁荣景象。如今,只剩马锐源一家在坚守。
编织一张草席要经过摘草、晒草、纺线、穿线、织席、晒席等20多道繁琐而细腻的工序。其中,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织席。编织时,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旁边往席架中插入席草,一人坐在席架旁用力上下压打席草。
手工编织草席带有灯芯草淡淡的青草味,无虫无蛀,凉爽耐用,深受欢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茶基村人靠编织销售草席,日子过得很红火。“我7岁就跟父亲学编织草席,以前一年最多卖出超过350张席子。”马锐源骄傲地说。
10多年前,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手工编织草席渐渐在市场上失去优势。“卖不出去,赚不到钱,村里越来越多人放弃这门手艺了。”马锐源告诉记者,手工编织工序繁复,生产效率低,一天只能编织一张草席。
另一个制约手工编织草席生存的原因,是销售方式依然保守。马锐源一家生产的草席是自产自销,晚上他和妻子两人一起编织后,白天就由他骑自行车带到附近的圩市销售。“手工编织草席又辛苦又不挣钱,年轻人不愿意做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很快将会失传。”马锐源的言语中带有失望和遗憾。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