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书店,拒绝网红风|职人江湖

在前些年的书店关闭潮后,这几年实体书店似乎有回暖趋势。一多半要托赖社交网络的兴起,书店作为文艺气质的承载空间,被许多消费者选中成为个人社交名片的装饰品之一,于是大批网红书店应运而生:开阔的空间、大大的吧台、慵懒的沙发、绿植和各种上镜美好的空间设计。设计上贴合时代需求,并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忽略了书籍本身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是不是就成了“买椟还珠”的当代版?

书店,恐怕最重要的还是书和读书人。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有一位开了20多年“视觉书店”的店主。最初,店主还在美术学院读书,店就开在学校里,课余时间,他会独自去图书市场挑书选书,陈列守店。当时的顾客,大多都是美院的老师和学生。毕业后,上了半年班,他决定辞职,全职做书店,当时立志要做全面的大美术类书店。接着,他又开了家兼容设计、独立杂志、精品人文书籍的书店,时不时在书店里举办一些读书会、小型的展览,把艺术范围展开得更大,希望与更多的好书、好作者、好读者相遇。如今20余年过去,他也算见证了行业的风雨,尤其是读者对阅读的态度改变。20年前,人们对书、对知识的渴望,大概就像当代年轻人对网红奶茶。

十几年前,书店里常有熟客没事就来,泡在书店里。店主和许多熟客成为朋友,看着他们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继续从事艺术行业或转行离开。现在泡书店的年轻人比起当时少多了。许多爱阅读的人,转向了电子书和电商平台。但无论电子阅读如何发展,实体书店对读者和城市来说,都别有意义。

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阅读谱系都有范围,喜好容易局限在旧有惯性中,无论是横向朝其他门类拓展,还是纵向在专业内深入发展,都容易受到有限信息的局限,书店其实是丰富阅读谱系的一个好所在。将一个人通过阅读建立的知识结构比作一棵树的话,好的书店能支持这棵树将根须扎得更深、更牢,树冠也能再朝外多伸展出些枝丫。

对城市来说,书店是浮躁生活的定海神针,在书店里,时间流动似乎会变慢。史前人类留下的壁画拓印、2000年前先哲的故事、200年前人的生活形态……人类漫长的历史都被浓缩在同一个空间内,等待被阅读。生命流经的痕迹、思想与情感的烙印,让书店成为文明的见证者与博物馆。

从外观上来看,书店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内核上,它会以它的思想性与情感性,安抚着城市人的喧嚣与焦灼。有一位中年常客,他在店附近摆修车摊,孩子都已经初中毕业了。他非常热爱美术,喜欢素描,不仅经常来店里看,每次到了相关的专业书籍,还会抱一大捧回家,还会发自己的习作给我,请我提出意见。美术本是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的,他在手与眼的技法上离专业水平都有距离,但线条与光影也许是他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店里也有很多退休老人光顾,他们年轻时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晚年想要补上,所以对各类讲座、活动都很积极。还有许多非专业艺术爱好者没事想来看看。原本一家专业的艺术书店是想方便从业人员,但意外却有着普世功效,它安慰着人的疲惫、失意、病苦、衰老。

如今不知有多少网红书店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书店的经营依然艰难。很多新书才刚刚收到,尚未上架,电商就以六折方式出售了。现代人对屏幕也有依赖感,时间被割裂成小块,阅读也如此,阅读喜好日渐速食、简短、情绪浓度高。但知识系统的形成、逻辑的培养、审美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没有一样是速成的。而如今,系统探讨严肃议题或专业理论的书籍似乎少见大众化。但艰难不代表没有存活空间,店主的挑书品位和眼光显得尤为重要,精选后的省时省力,是让读者自己“海选”所比不上的。

艺术书店,回避网红风也许才显珍贵;艰难时代,或许更见坚持的意义。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