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盛宴不断,艺术科技融合升温

2019年已临近尾声,若要选出本年度最重磅的展览,人们会发现自己得了“选择困难症”——这一年在京城轮番登场的展览中,以往难得一见的大展实在太多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各家文博单位集中推出的大规模文物展览,还是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等,无不举足轻重。
这一年,美术馆和博物馆忙着晒家底,国际艺术大咖的作品也频频来中国逛逛,普通观众观看高品质大展的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展览不仅越发好看,还变得更加好玩;但与此同时,国内美术界成长的烦恼还在,抄袭阴云、“照片画”等问题需要得到正视,艺术市场还未走出低谷。2020年,或许会是一道新的起跑线。
晒家底 激活典藏好展如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陆续推出重要展览,从各个角度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为艺术爱好者端上一盘盘“硬菜”。

(10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观众们驻足观看美术作品。当天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广大市民和来京游客争相来到这里参观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饶强摄)
展品珍贵、规模宏大,是这些展览的共同特点。“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首次调用中国美术馆的全部展示空间,以近470件精品力作,丰富而多维地展现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央美美术馆“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以300多件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全面呈现周令钊先生一心为祖国、为人民进行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育的成就,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手稿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各省文物进京展览异彩纷呈,令市民足不出北京即可享受饕餮文化盛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几乎包含了陕西各个时期最重要最精美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汇集来自13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参展,全面总结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一系列典藏大展,将珍藏在库房的文物和美术作品活化,给人们带来美不胜收的观展感受,也推动了艺术和历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越来越多民营美术馆继续引入国际艺术“大咖”展览,比如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中国最大规模的毕加索个展“一位天才的诞生”,央美美术馆及太庙艺术馆共同呈现安尼施·卡普尔在华首次大型个展,让国际艺术界优秀艺术家及经典杰作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
跨边界 科技艺术持续融合
科技类展览无疑已经是策展界的热潮。在本月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总结2019年策展的突出特点时就提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趋势,策展人在新媒体和科技艺术展览的策划中注重观众参与和体验,倡扬人文精神。

(10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观众们驻足观看艺术作品。当天,安尼施.卡普尔作品展在这里开幕。饶强摄)
今年5月,“亚洲数字艺术展”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背景下展开,来自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的艺术家通过数字影像、数字交互装置、人工智能设备、虚拟现实等多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形式,解读和展现对于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象,让观众从展览中收获独特的数字感官体验。
如果说过去的科技艺术展让人们联想到的是炫酷的效果,那么时至今日,科技对于艺术带来的却是由表及里、翻天覆地的影响。例如,今年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在其展览中,展出了运用高清晰度3D扫描和打印技术创作的雕塑作品。当混合现实、生物基因等关键词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领域,一次次被突破的艺术边界引发了更多探讨。
当然,依然有一些票价不菲的网红流量展,打着“科技”“沉浸”“数字”的旗号,成为流行的商业文化消费方式。它们过度强调娱乐性、方便自拍,却策展粗糙、在展览的思想价值上语焉不详,与艺术本身并无太大关联。
解困境 唯有创新推动前行
2019年初,中国当代艺术家叶永青抄袭比利时艺术家西尔万作品事件遭曝光,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持续发酵,西尔万本人更是发声要求维权。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产生影响,也在艺术市场上掀起了波澜,有国际拍卖公司因此撤拍叶永青画作。本已处在下行收缩状态的艺术市场,更添一抹阴云。

12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饶强摄
在持续数月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选与展览中,一件件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作品令人称赞。与此同时,“照片画”等当前美术创作的现象引发了热议。有网友将部分入选作品与网络照片进行对比,竟找到不少作品的“源头”:画作的构图、颜色乃至细节都与照片如出一辙。这并非一次画展面临的难题,更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多屏时代汹涌的视觉信息,如何防止自己深陷现有视觉资源、丢失创造力,已成为摆在艺术家眼前的突出问题。
今年的拍卖市场总体仍然处于回落中,拍品继续减量,拍品相比上次交易价格跌破数百万至千万者比比皆是,唯有金字塔尖的拍品还能保持光环。例如李可染《万水千山》以2.07亿元成交,创造了自2012年以来李可染作品在拍卖场的最高价格。新晋藏家今天买进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大多不是投资,而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收藏,建立企业美术馆、博物馆。人们的收藏更加出于纯粹的艺术欣赏,姿态更加理性。
正如齐白石曾说过的一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可染探索出的“李氏山水”能够在今天的拍卖市场创下极高的成交价,与其独特的艺术创造有密切关联。在今天的艺术发展道路上,虽有低谷与彷徨,但破解难题的钥匙依旧是创新。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