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传达教义也是艺术精品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古显教传法重文字而轻图像;「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陀各不离」,而密教不仅将经典内容图像化,更拿各种图像作为修法的方便。

採访深居的陈百忠相当不易,但他对藏传佛像文化的专业及讲解能力,使能和他对话成为一种深度的学习。信手拈来皆是哲理,待人和气,并不因访者时不时的无知而不快,反到循循善诱,让人如沐春风。这次的访题就从「浅谈佛像艺术文化之美」开始。

陈百忠指出,佛教与造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约公元前二世纪以前为部派佛教(或小乘),对「像」的传递相当少,咸认为佛陀反对偶像崇拜,目前出土仅见法器、动物等图腾。随着公元二世纪大乘佛教兴起,或为传播,开始有以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为主的写实造像。配合经典或想像,如同文化传递的过程,渐变成各式的诸佛菩萨像,如犍陀罗和秣菟罗时期,虽然佛像仍以袈裟为基调,菩萨以璎珞为象徵,护法则多偏向武将造型,但风格却会因时因地而各自表述。六世纪以后密教盛行,造像也就跟着百花齐放,从印度始往各地区高度发展,各自表述的情况更丰富、多元。


藏传艺术皆与教法有关

陈百忠说,密法主「对治」和「实修」,简单说就是自我提升和去除内恶,譬如本尊法。依照不同法门,人人都能证悟,印度八十四成就者就是在讲这个。通常唐卡的图像配置会有上师、本尊、护法,护法主消除业障,本尊主自我改造,上师是此法的传授者。它是呼应显教的佛、法、僧,以僧为上师的基础延续一对一传承的密法。他还以医学譬喻,显教的经典教授就如同宣扬卫教观念;密法则为医师开刀给药,其对象及方法是不同的。

藏传艺术创作目的皆与教法有关,慈悲智慧的本怀、创作者的虔诚,加上数百年高僧大德的修行供奉,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正面能量,一般认为供奉者会有不可思议的好处,所以在西藏地区,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图像。陈百忠说,造像或图像的存在是为提醒法义,要修行人时刻「对治」业障,不犯错误,即便是忿怒金刚像,都是投射内心的贪嗔痴。他指着墙上的唐卡说,图像中的坛城代表宇宙,中间的四方则为地水火风,在里面的五部指的是受想行识,若经由这样具像的东西来比对,经典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造像指导修行者融入禅定

陈百忠说,依图像来传播佛法比文字容易,六世纪密教盛行后大量的作品就出来,同时更精益求精。他说,藏传的造像目的是传达教义和指导修行,比如一尊上好的佛像,可以指导修行者正确打坐姿势,并快速融入禅定境界,挺拔、喜悦、精神饱满、触动人心,这就是绝佳的作品。陈百忠强调,工匠固然有其技艺专业,但真正好的佛造像仍需要高僧的指导与合作,工巧明也是僧人必修的课程,所以歷代最伟大的工匠也是活佛。

问陈百忠何时的佛教作品最精美、最有价值性?他说你看哪个时代佛教盛行,就会出精美作品。其实,这和各种艺术品异曲同工,因为在经济强大时,才有实力与财源发展宗教及文化。不过,陈百忠强调,一尊佛造像是否为精品还是会有些客观标准的,具有佛造像知识,就能一定程度判断造像的优劣。

长期来说,藏传佛教艺术在拍卖市场不仅抗跌还能续涨,主要是作品本身有魅力及深具市场潜力。所谓魅力是来自佛造像的气质、深度和相关文化内涵;而市场潜力则是因为收藏者多、实用性高和价值被严重忽略。而魅力就是一种美,让你接触后会愈来愈喜欢,感动之余舍不得割爱。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