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展览聚焦青年艺术家培养

  时下,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层出不穷。然而,展览一闭幕,青年艺术家往往会陷入“一时风光、很快沉寂”的怪圈。近日在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4楼免费展出的“2017‘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年度大展”,旨在通过综合考察参展者的“艺品”与“人品”,提升对青年艺术家扶持的有效性。展览承办方、喜玛拉雅美术馆相关负责人王雪云表示:“比起选出一幅‘定输赢’的作品,本次展览更希望发掘出有发展潜力的新人。”
“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是国家艺术基金首批重点资助项目,于2014年启动,今年首次将展览从北京移师浦东,将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到长三角地区。本届展览组委会共收到1283名艺术家的报名作品。经过项目团队和组委会的多轮评审,最终评选出80名艺术家的140余件作品参展,内容涵盖油画、水墨、雕塑、版画、影像、装置等多个艺术门类。
“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很多,有人也提出过:是不是太多了?”在王雪云看来,大部分此类展览往往以投稿作品作为评选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以单件作品论英雄的做法存在很多偶然性。此次“青年艺术+”展览则推出多轮选拔模式:第一轮以艺术家自荐与专家推荐的形式进行选拔,入选作品将被上载官网接受线上投票;第二轮由学术委员会和策展团队组成的评审团队,在参考网络投票数后,研究讨论产生展览的入围名单;第三轮则由评审团队对入围艺术家开展深度考察。
王雪云介绍,在第三轮评选中,评审团队拜访了每一名入围艺术家的工作室,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以及过去曾参与的展览活动。“在艺术圈,能否坚持学术性很重要,个人品德也很重要,这些都是评选团队的考察内容。”王雪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有高峰也有低潮,状态常常是不稳定的。评选团队必须要了解青年艺术家过去3年的创作状态,才有把握判断出他们是否有发展潜力,是否值得开展扶持。”
对80多名参展青年艺术家来说,自己的作品能在展览中亮相,并非是完美的句号。在展览期间,评审团队还将协同其他知名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在现场开展终评,选拔8至12人参与“英才计划”。“英才计划”将重点关注入选艺术家今后的艺术创作,并在艺术展览、推广、交流活动中给予资助和扶持。
本次展览是喜玛拉雅美术馆致力于青年艺术家培养的一个缩影。据悉,今年该馆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合办学术类展览,并推出了“青年思想者驻馆计划”,邀请青年艺术家、学者到馆驻留,组织开展展览、讲座、表演、研究等多元化活动。王雪云表示,该馆将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推出“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等大众性展览,也会始终坚持学术性的办馆理念。 

相关产品

评论